摘要:在不断提高的经济和物质文化水平发展中,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也随之有了质的改变,周围环境的改善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注意到,加快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已不仅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而是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据城镇园林建设的历史渊源及现状,着重阐述城镇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半岛电子,在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视程度更是欠缺,从而也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如今,园林绿化越来越被各部门重视起来,园林绿化产业也得以发展壮大。随着我国园林绿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对这个产业做好积极的管理,对它目前所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才能使这个新兴产业更加健康顺利的发展下去,并造福我们的生活。
园林建设是指在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周围环境中进行的植被绿化、建筑景观的建设,以及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旨在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活空间。
园林建设包含很多内容,园林建筑、公园、古迹景点、住宅和公共建筑环境的绿化、道路的绿化、广场和河畔的绿化、湖滨的绿化、沿海地区的绿化等。通过一系列园林规划建设的工艺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得身心健康得到有益的发展。居住区的绿化可以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同时可以怡养身心;古迹景点的绿化可以吸引游客观光,增加客流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绿化树木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而林木的叶面可以沾着及吸附浮尘,半岛电子并能够防止沉积污染物被风吹扬。故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据研究指出,树木的叶沉积浮游尘的最大量可达每公顷三十至六十八吨,可减轻空气污染。
伴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条条沥青马路的铺设也带来了喧嚣在马路上汽车马达的轰鸣声、鸣笛声、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声,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困扰。据研究指出:噪音0~50分贝时,舒适、细语声;50~90分贝,妨碍睡眠,难过、焦虑;90~130时,耳朵发痒、疼痛;超过130分贝时,耳膜破裂,耳聋。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10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
城市绿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郁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75%,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
城市园林绿化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绿地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群,大多数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加上现在人们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生活中又缺乏自然美,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而园林绿化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花草树木的装饰,整个城市就显不出生机。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使现代建筑更具有田园风光。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净化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进入美好的园林景色中,让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大自然,达到放松身心,消除疲劳的效果。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建设园林化城市的带动下,城市园林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环境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控下,城市园林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态势,也从中显示着古老园林的崭新魅力。在绿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七十年代末,我国提出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结合”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八十年代后期,出现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绿化”。1999年底,全国667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591,000hm2,绿地率23%,覆盖率27.44%,人均公共绿地6.5m2,涌现出北京、大连、烟台、青岛、南京、厦门、深圳、珠海、南宁等20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据《201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149.45万公顷、绿地面积133.81万公顷园林绿化、公园绿地面积40.16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2%、绿地率34.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66平方米。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步凸显,园林建设的作用也随之愈来愈重要,其中出现了盲目跟风的不良现象,使得植物景观的民族性、地域性、创造性部分缺失,造成城市园林景观雷同,降低了主观审美情趣。如在一些城市园林项目上,单纯地追求形式美,选购名贵的树种,或一味求新求洋,不顾植物的基本性状,追求视觉冲击的效果;植物群落附属于城市建设,成为次要的“装饰品”功能体现不突出,对科学合理配置不够重视,放大了植物的观赏功能,忽视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目前,我国没有一所院校拥有完整的园林学科体系,由于在园林教育方面发展滞后,导致园林设计专业的人才奇缺。比如岭南地区最早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园林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从事园林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更是凤毛麟角。另一现象就是高校为迎合市场需要,本身并不具备相关师资力量,却盲目开设园林绿化专业,学生经过一两年培训后就仓促上马,这对园林事业发展来说是致命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育研究的滞后必然导致设计者、设计单位的良莠不齐,很多无经验、低素质者充斥设计队伍半岛电子,造成园林绿化设计水平下滑,由此造成城市园林景观水准降低,城市园林建设面临新一轮的严峻挑战。
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别人有的我也得有,什么挣钱就种什么,这种盲目跟风现象非常普遍。前几年,速生杨新品种热销,苗圃农场都培育杨树苗,杨树苗过剩之后,又出现了金丝柳热、黄金槐热、美国红栌热,很短时间内新品种就被淘汰。当行道树时兴用银杏、白蜡时,由于苗木需求量较大,又不约而同发展银杏、白蜡。而等到银杏、白蜡定植培养时,因苗木市场供大于求,很多小苗积压卖不动。各苗圃品种虽多却几乎雷同,缺少地方特色和乡土树种,形成城市园林景观的单调效果,同时易发生大面积病虫害。
现代城市建设逐步向高空发展,中心城区建筑高度密集,通风不畅卫生条件差,很容易形成局部闷热和“热岛效应”,这些都降低了植物自身的抵抗力,也使得病虫害得到了滋生的土壤。比如蚜虫附着在植株或是建筑上面,这些地方便于此类病虫害的快速繁殖。城市环境不利于捕食害虫的鸟类生存,也间接造成虫害的发生率升高,种植过密常因通风不畅也容易滋生病虫害。应通过人性化设计和科学管理,改善居住环境和通风条件,将植物病虫害发生率降低至可控范围内。
城镇园林建设的生态化进程中,在设计上存在着概念炒作、纸上谈兵、流于形式、缺乏后续管理等现象。之所以形成此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生态园林设计是一种高科技的设计方法,所以必需用“高精尖”的技术手段才可实施;二是设计者自身存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交流合作,设计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受一些城市“政绩工程”的影响,继任不管前任事,许多绿化大项目最终变成了烂尾工程。
科技进步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也是同理。园林病虫害种类有很多,每种的特征、生长环境、防治方法都各不相同,要收集汇总这些资料确实很麻烦。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共享处理研究这些数据,应用数据库对有害生物资料进行统计和查询,将大大提升植物保护的工作效率。近年来,华北地区美国白蛾灾害频发,造成许多乔木树叶被吃光,生长势受到严重影响,破坏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我们在使用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外,还引进了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防治法,通过寄生蜂(周氏啮小蜂)杀死白蛾幼虫,有效控制虫害的规模,对土壤环境也没有污染。
在急速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我国城镇园林建设应根据科学的园林绿化理论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园林规划设计规范,讲究大效果,强调开放性和外向性,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构建城镇宜人的居住环境以便达到园林建设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健康人类身心的目的。
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是城镇园林绿地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城镇园林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良好的城市环境才能够吸引外来投资,才能有利于城镇更好的发展。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时,要根据城镇园林建设的特点来指定,充分利用当地城镇的自然条件、历史文脉、特色产业等决定特色的目标,构筑合理的结构布局。进一步完善、提高、巩固绿化效果,使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积极向上发展,从而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
城镇绿地是城镇中重要的生态要素,它对污染物质的净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园林建设的和谐就应该做到以保护环境为主,以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自然”结合为目标,注重城镇绿地系统的连续性、整体性,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园林建设是改善环境、保护自然风光、怡人身心的目,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美好城市、净化空气、减少污染、清新空气的功能。
园林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符合了我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是国情的需要;同时,“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在其功能上将会得到更加充分和全面的发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在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构建城镇宜人居住的自然环境,城镇建设的管理者和城镇的园林绿化工作者应在建设人工绿地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与休闲的要求,结合小品、园路、小型绿地广场、健身场地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居民和自然的亲和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给人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而不单单为绿化而绿化,要为居民创一个接纳他们的生活和情趣的自然生活空间。
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就了各个城镇不同的个性特点。在园林规划和建设时,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发掘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充分体现其个性和特色,营造出富有地域个性的城镇绿地景观。
园林绿地系统,是指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相宜的季相色彩和复合的层次,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物多样性主要价值有遗传库价值、生态平衡价值以及科研、教育和经济价值。种类繁多的植物类型可以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促进土壤营养循环以及植被的自然更新,减少城市植被对人类护理的依赖。
为迎合城市日趋严峻的土地利用率,垂直绿化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垂直绿化是指与地面垂直,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棚架绿化、阳台绿化、陡坡绿化等。垂直绿化不仅占地少,增加了建筑物的艺术效果,而且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充分利用了空间,大大提高了城市绿量、覆盖率,增强了绿化的立体效果。此外,垂直绿化不仅提高了环境质量,其还具有降温、节能、减噪、净气、灭菌等效应,对城镇生态环境效用极广。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与实践为依据,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从而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半岛电子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用以改善人居环境的园林绿地建设形态。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城市绿地改善生存环境已成为所有人的认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达到预期的城市建设绿地所应发挥的效用,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将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和水平提高到保护生态平衡高度来认识。生态园林是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为主导思想,主张因地制宜、适地适栽,遵循生态学原理。生态园林的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或模拟自然生物群落,强调人工园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城市园林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体的景观,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实现城市园林生态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J].贵州农业科学,2002,(5).
[2]曾辉,夏 洁,张 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理科学,2003,(4).
[3]戴臻瑜.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应用和规划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05.
[4]朱云霞,李政力.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2,27:214+121.
[5]汪晓燕.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32-33.
[6]蒋学苍,李金栋,严维全.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宁夏农林科技,2012,06:18+32.